这其实就是人要获得身份认同的需要,但作者对此情结的界定是,心智未开的人易患的病。
一个经济体的时空定位是由其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地位决定的。我国当务之急是大幅度提高产业工人的工资,根据消费价格指数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,逐步提高人民币的有效汇率,逐步摆脱目前十分不利的国际经贸关系。
2008股市将维持慢牛走势,房地产市场将迎来实质性变革,金市的变数加大 2008年没有进入什么新的阶段,基本走势与今年不会有太大的差别,但趋势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。如果政府延续目前不温不火的调控方式,无论措施是否得当,其影响不会超过一个百分点。既然经济运行已经自发地启动了崛起的程序,政府就应该顺势而为,而不宜作出过大的逆向调节。我国目前大部分出口中,剩余价值大量外流,老板们的所谓利润不过是对产业工人工资的扣除,等于老板和工人一起为外国人打工。CPI上涨必然带动物价总体水平的上升,资源价格的调整势在必行。
经济周期是基本成熟的、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基本矛盾的必然表现。今年我国外贸依赖度高达71%,GDP总量再大,也是一个拄着大拐杖的病夫。我们农转工,经济成就举世瞩目,其它落后之邦也跟着农转工。
三、解除汇管,把人民币放出去。有传染性,不少外资跑到中国来找避难所。如果佛利民仍在,有我在旁提点「怪」处,一下子他也不容易说出道理来。不同意佛老,认为财政上美国负担得起。
新春雪灾当然有影响,但怎样扣除其严重性仍在。今年二月份中国的通胀率高达八点七,不可谓不严重。
如果人民币继续单钩美元,美元不会跌到哪里去。次按风暴当然不幸,但协助了美国债券还没有大跌。以心为心,我们要向他们拍掌。我同意佛利民说的,攻伊是大错。
后者达每桶美元一百一十。世界大变,中国稳定自己可以协助稳定世界——虽然比不上美国那样重要。跟进人民币的国际汇率的朋友会知道,其后美元在那篮子的外币中的比重,逐步减低了。这是因为原料的价格,尤其是金属那方面,进口的,这些日子上升得非常快。
二、举世出现了通胀预期,而这预期最明显是反映在金价与油价的变动上。可能由中国带动,自二○○五年起,举世的农产品价格也在急升。
从一九五三到父亲的店子学做生意到今天,我没有见过美元跌得那么厉害。这个发展无可避免地导致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,而工业需要的原料,尤其是金属性的,这些年的价格上升以倍数计。
后者不是经济学,是小学生的算术课程吧。我们要怎样解释目前中国的情况呢? 六十年代在芝大跟进当时吵得热闹的货币理论时,以佛老为首的芝加哥学派认为物价上升与通胀是两回事。如果人民币不钩美元,只钩其它,美元不知会跌到哪里去。这是说,一次过的物价上升,没有带来再上升的预期,不是通胀。二○○六年五月十六日我还是发表了建议港元转钩人民币的文章,在同一天就给某评论骂了。今天我不建议港元转钩,因为时日有别,局限是转变了。
昔日越战后的经验,岂不可鉴乎?这些可能的不幸我早就看到,但没有写出来。然而,这一轮的中国通胀,老生常谈的杀手锏不灵光。
不懂政治,但从报章读到的局势变动消息衡量,近来金价与油价的变动与中东局势无关。不听老人言是要付代价的。
当然,如果让人民币大幅上升,到了某一点通胀必会终止。另一方面,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北京当局要压制通胀的决心:上述的两项货币政策大手下笔,其它宏观调控的措施五花八门。
政治我不懂,但在物价调整后,每天算,今天伊战比昔日越战的费用高出一倍。真的是上升了吗?还是下降了?相对价格当然是下降了,但我认为实质上也是下降了的。如果美元继续下跌,美国的通胀急升是无可避免的。余下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大麻烦:通胀预期是地球性地出现了。
其一是金价与油价上升得很不正常:前者达每盎司美元一千。然而,中国的通胀我行我素。
世界经济大变,伊拉克之战显然打不过。目前人民币在国际上甚强,而强货币是不容易有通胀的。
一、约束钞票的发行量,不要多管钞票之外的货币量。有两个其它解释,你选哪一个?一、中东局势不稳,伊朗战争随时可发。
一九九一波斯湾之战后,美元一直强劲,举世争持美元,但五年前再攻伊拉克,这强势不再,跟着是倒转过来,弱势变得明显了。无疑是由中国带动,没有理由反对大家的生活一起好起来。央行要做的还是我提出过的三点。严格来说是物价上升,不是通胀,虽然目前我无从估计,中国农产品的物价上升,多少是起于农转工,多少是起于人民币量的变动,也无从估计这上升有多少是因为农产品的进口价格急升而上升的。
到那时才放人民币出去,与今天相比亏蚀甚巨。从工业那方面看,中国不仅没有通胀,工人的生产力正在急升,抵消了一部分的原料升价,虽然最近的新劳动法是把这发展搞乱了。
这样的升幅是不可以用农转工来解释的。这后者可以立刻舒缓人民币的上升压力,困难是一旦解除汇管,人民币的钞票发行量的上升率应该是多少,要眼观六路才知道。
北京当局是不能也,非不为也。想想吧,中国农民的劳动人口,十之七八转到工商业去,农产品相对非农产品的物价,怎可以不上升呢?另一方面,中国的人均农地那么少,农产品之价不升农民的生活怎可以改进呢?关心农民的炎黄子孙,还是多花一块几毫购买农民的蔬菜,多花十元八块购买他们的猪肉吧。